中国水利报: "河南黄河故道水生态治理有限公司加快水生态治理工程建设 黄河故道变了模样
本文来源: 综合部 发布时间: 2025-02-18 16:56:00
中国水利报2025年02月18日 第5755期 第8版
走水利一线 看企业竞争力
本报记者 田慧莹 通讯员 杨其格
黄河故道一期水生态治理工程施工现场 本报通讯员 杨其格 摄
春节的欢乐氛围尚未完全消散,黄河故道一期水生态治理工程的工地上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六艘绞吸式挖泥船在宽阔的水面上轰鸣作业,通过长长的管道,将河底淤积的泥沙持续不断地抽送到远处的指定区域。
驾驶员冯峰注视着电脑屏幕,熟练地按动按钮,让挖泥船精准靠近目标区域。与此同时,工区技术负责人冯朝阳站在二楼驾驶舱外,时刻校核着挖泥边界。
“这些挖泥船可是蕴含着大智慧呢!”冯朝阳笑着说。原来,在黄河故道治理项目中,不仅要考虑如何高效清淤扩容,更要精心维护生态平衡。为了减少对水鸟栖息地的干扰,工程团队精心规划了红色湿地避让区、绿色林地区和黄绿色一般耕地区,通过制定科学的施工策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全力保障生态平衡。
“我们科学规划了淤区和堆土区,精确设置开挖范围线,并严格避开水源地保护范围。”河南黄河故道水生态治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志伟介绍,挖泥船绞吸的水底泥沙,通过船上泵机抽取到两三千米外的空地上。其中,85%的水通过退水渠流回河道,15%的泥沙则在自然淤积后,被统一转运到规划的堆土区,供相关单位合理使用。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泥沙淤积问题,还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黄河故道一期水生态治理工程位于河南商丘市民权县,总投资16.7亿元,是河南省2024年第二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因黄河河道变迁,1958年商丘市在黄河故道上建设了任庄、林七、吴屯3座水库,成为商丘的地表水源。然而,近年来泥沙淤积严重,虽然可从黄河引水,但水库容量有限,“缸里盛不住水”的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如今,随着黄河故道一期水生态治理工程的深入实施,这条曾经淤塞严重的黄河故道开始变了模样。
“我们就像是在黄河故道‘绣花’一样,每一针每一线都要小心翼翼。”谈及施工过程,黄志伟形象地打了个比方。他介绍,河道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以及8万多只越冬候鸟,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避让湿地核心区及鸟类越冬期。此外,3座水库间还有商丘、民权两个饮用水取水口,需要全程精细施工,以确保饮用水安全不受影响。
施工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原本设计的淤区、堆土区因多种原因无法占地,使得边治理、边保护的方案实施起来尤为艰难。“我们通过加快转运速度,增加工程机械,与当地村民协商租地等方式,全力加快工程建设进度。”黄志伟说。
“项目计划于2025年全面完工。目前我们已投入10艘挖泥船和20台套设备,全力进行清淤和围堰建设。一季度计划完成任庄上游、林七下游、吴屯上游的施工部分,清淤量达1697万立方米。”黄志伟介绍,工程完工后每年可调节引黄水量2.6亿立方米,满足商丘市和民权县城1.13亿立方米的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同时还能为353万立方米的生态基流和203万亩灌区提供充足的水源。此外,工程还有助于扩大水生生物及鸟类栖息区域,进一步改善库区生态环境。
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王东群,是黄河故道一期水生态治理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连续两年在工地上过年的他,见证了黄河故道的新变化。“一年前,这里还是成片的鱼塘沟壑,随着清淤项目的不断推进,这里水域开阔了,水鸟也多了。”王东群感慨,目前黄河故道上已划定了40多处湿地核心区,避让库区内耕地、林地及湿地核心区1.1万余亩。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越冬鸟类的数量由10年前的3万只增加到8万多只。
“工程建成后,这里将成为风景优美、生态优良的连片河湖。”站在黄河故道岸边,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和远处嬉戏的水鸟,河南黄河故道水生态治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峰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届时,商丘‘引江济淮’‘南水北调’‘引黄调蓄’3个水源实现联合调度,豫东现代水网将逐步构建完成,从而有效破解制约豫东地区发展的水资源问题。”
原文:河南黄河故道水生态治理有限公司加快水生态治理工程建设 黄河故道变了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