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沁北供水管线工程

本文来源:   投资一部     发布时间:  2018-11-02 15:55:05

 

沁北供水管线工程

 

一、项目基本情况

沁北供水管线工程输水管线自九渡水库坝后电站尾水池向下游沿丹河右岸阶地向下游至桩号0+671.802穿越丹河至左岸滩地,再向下游至桩号1+136.587处穿越丹河至右岸阶地,继续沿右岸往下游至桩号2+648.074处再次穿越丹河,沿丹河左岸至桩号3+308.542处第四次穿越丹河至右岸,沿丹河右岸至桩号4+807.176处第五次穿越丹河至左岸,在桩号5+152处第六次穿越丹河。离开丹河河谷后向西南方向在桩号5+571.402处通过468.5m长的隧洞穿越庙岭坡山至焦枝铁路北侧,通过顶管穿越S104省道后再向南穿越焦枝铁路跨S104省道铁路桥。穿过铁路桥后一路沿S306省道北侧至丹河电厂,途中顶管穿越S104省道、S238省道、河沟道路及一条新修道路。线路全长15.389Km。设计管径DN1000,设计引水流量1.5m³/s,全线均采用球墨铸铁管。输水线路沿线主要交叉建筑物有11处。工程2017年4月1日开工。

沁北工程管线工程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承建,监理单位为河南省河川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财政评审投资8673万元。

本工程采用设计-建设-运营-移交(DBOT)方式实施,在项目运作过程中“设计-建设”阶段采用由乙方相关成员单位按照“设计-采购-施工(EPC)”的方式完成项目建设,EPC成员单位包括:中州水务控股有限公司、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实施背景:沁阳是全国文化先进市、省历史文化名城。有天宁寺三圣塔、清真北大寺、朱载堉墓、朱载育纪念馆等国保单位4处,有唢呐、怀梆、高抬火轿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沁阳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铝电、玻璃钢、造纸机械、皮革等产业在全国享有盛誉。

沁阳市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于中原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中心地带,距京广线、陇海线交通枢纽郑州和洛阳、新郑国际机场1小时路程。焦枝、侯月铁路在境内交汇。长济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正在建设的二广高速公路纵穿南北,与京珠高速、连霍高速紧密连接。北与山西晋城接壤,是晋煤外运的咽喉要道。

焦作丹河电厂异地扩建2×1000MW机组“上大压小”工程为丹河电厂老厂异地扩建项目。工程厂址位于焦作市所辖的沁阳市西向镇校尉营村,在沁阳市产业集聚区沁北产业园内,东距焦作市约31.5km,东南距沁阳市约10.5km。厂址北侧紧邻焦柳铁路,南侧距焦克公路约100m,东侧距校尉营村界约370m,工程占地面积约0.81km2。工程总用水量为2182.31×104m3/a。

根据《中电投河南计划〔2015〕19号》文件,焦作丹河电厂二期2×1000MW超超临界机组工程项目由沁怀筹建处于2014年10月启动前期工作,该项目利用太焦、焦柳、侯月铁路在焦作贯通的独特区位优势,拟在一期基础上扩建2×1000MW高效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二期厂址选定在一期工程东侧扩建端。

沁阳市产业集聚区沁北园区沁阳市西北部,距市区15km,规划面积9.27平方公里,利用太行山前荒坡地而建,地处郑焦洛三角腹地,沁北园区按照铝精深加工和现代化工两大主导产业规划发展了六大产业园区。

根据沁阳市城市发展规划,焦作丹河电厂异地扩建2×1000MW机组水源地为拟建丹河九渡水库。沁北供水管线工程引水自九渡水库电站尾水池,通过约15km输水管线将原水输送至焦作丹河电厂异地扩建2×1000MW机组项目厂区。根据业主要求本工程规模同时考虑作为丹河电厂二期扩建工程部分水源及为沁阳市产业集聚区沁北园区提供工业用水。

、项目的建设意义

沁北供水管线工程是沁阳市水系建设项目之一,更是沁阳市重点工程国电投2×1000MW发电机组项目的水源保障工程。

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平衡区域水资源,又可以解决焦作丹河电厂的生产用水问题,优化电厂的供水系统布局,同时也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项目的实施有利于缓解沁北区域内工业用水需求矛盾,保护地下水资源,同时亦可提高电厂供水系统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电厂的正常运行和出力,提高华中电网水火调剂的能力,对华中电网和河南电网提供电源支撑。

、项目的建设情况

目前本工程原设计内容中一穿丹河、二穿丹河、隧洞工程建设内容已经完成;另外从隧洞出口到标尾段已经建设完成。从二穿丹河下游到隧洞进口段由于征迁问题未施工。根据沁阳市政府和沁北电厂会议纪要,为保证2017年9月份沁北电厂调试用水需求,工程进行了设计变更,在隧洞出口管线桩号6+160附近的丹西灌区取水,新增引水池与原沁北管线工程连接,6+715附近铁路涵洞铺设管道,目前应急通水段工程施工已经完工。目前已经完成的工程中分部工程已经验收完成,下一步计划进行变更通水段通水验收。

本项目采用DBOT+EPC模式本项目运作是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需要;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是有效化解政府风险,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缓解财政支出压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