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报:“秀”出河南“四水同治”新标杆
本文来源: 综合部 发布时间: 2020-09-12 13:44:08
“秀”出河南“四水同治”新标杆
中共平舆县委书记 张怀德
自2018年启动实施“四水同治”战略以来,河南省着力系统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建立健全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在实现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步履铿锵。
平舆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抢抓机遇,主动联姻河南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利用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投资渠道,在水生态建设项目上倾资20多亿元,实施了平舆县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等9项重点水利工程,持续提升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系统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灾害科学防治能力,全面开启新时代平舆县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小县城,也能生态宜人。如今的平舆,河湖连通、清水畅流,每条河道,每个湖滨,都景色宜人、环境优美。
事实上,早在2018年,平舆就积极响应河南省“四水同治”战略,全面部署全县“四水同治”工作任务;当年6月,成立“四水同治”重点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由县长赵峰任组长;随后,围绕平舆县的基本水情和水利现状,明确了平舆县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任务。
此后,平舆县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找准定位、夯实基础,以重点水利工程为抓手,以高新技术为保障,全力推进“四水同治”。
平舆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把节水放在最优先位置,在全县深入开展了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工作。首先,强化节水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功能,在近3年中,先后开展了20余次节水宣传教育活动,并及时总结成果经验,大幅提高了群众对节水的认知,节水观念深入人心;其次,加强节水载体建设,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开展了节水型企业、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居民小区等节水载体建设,目前全县超过50%的政府职能部门、事业单位、工业企业达到节水建设标准;再次,实施节水设施改造,开展公共供水管网改造提质,达到了管网漏损小于15%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目标,同时,推广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效减少灌溉水损失,目前全县高效节水灌溉率已超过40%;最后,提高中水再利用率,先后投入2亿多元,完成平舆县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分布式污水站建设,实现县域中水利用率零的突破,目前已达到20%的中水再利用水平。
在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平舆县积极引入优质外调水源,采用PPP模式每年引入2100万立方米南水北调优质水,在进一步提高了县域供水能力的同时,减少了深层地下水的开采,促进了饮用水水源地表化,使地下水源得以涵养。
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平舆县先后投入30多亿元,开展了小清河综合整治工程、平舆县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人工湿地公园工程等项目,先后引入了PGPR原位生态修复技术、食藻虫控藻引导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等十余项生态治水新技术,打造了近50万平方米的“天水湖—中央绿谷生态廊道”水生态体系,逐步构建了城区“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美好生态景象,大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陈蕃公园步道 欧阳新华 摄
陈蕃公园水景 欧阳新华 摄
值得一提的是,在平舆县“四水同治”重点项目——平舆县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中,面对陈蕃公园湖严重的生态问题,遵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采用PGPR原位生态修复技术,通过不断激活水体中的土著微生物,重构了陈蕃公园湖水体健康的生态系统,让曾经黑臭、生态失衡的湖体一去不复返。在富营养化严重的奚仲公园湖,采用食藻虫控藻引导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的共生系统,通过虫控藻、鱼食虫等形成食物链,恢复沉水植被主导的水生态系统,打造了奚仲公园湖四季常青的水下自然景观,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遵照“源头减排、过程阻挡、末端治理”的全过程治水思路,平舆县先后投入近2亿元,开展污水处理的提标提质建设和污染河道的水质提升治理,有效控制了入河污染物,极大改善了县域水环境整体质量。一是实施现有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工作,采用“混凝沉淀+臭氧+CMF膜+消毒”、再生水连续微滤(CMF)处理工艺等新技术,将污水厂每天排放的6万吨尾水由一级A排放标准提高到地表准IV类水标准;二是针对小清河流域历史遗留且无法接入污水处理厂的排污口,引入分布式、生态型的污水处理创新技术,直接以准IV类水标准处理,实现了“污水就地截流、好水就地补源”效果;三是投资2100万元,建设占地67万平方米的小清河人工湿地公园,进一步净化提标改造后的工业污水厂尾水,有效控制了工业废水的入河污染。
这些措施不仅从根本上阻断了污染物入河,还为县域河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河道生态基流补给,涵养了河道尤其是小清河流域的水源,为修复水生态系统提供了稳定的水环境基础。。
长久以来,防治水灾害一直是平舆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四水同治”战略提出后,更是凸显了“科学防治”的内涵。一方面,应用科学技术,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建设,积极开展了全县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和会商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基层洪水预警体系,在全县范围内,以县域全覆盖为目标,先后布置了几十处水位、流量监测点,在计算机上实现洪水预警预报联机作业;另一方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处理流域防洪与蓄滞洪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以及防洪与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投入2.1亿多元,加快蛟停湖蓄滞洪区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或加固堤防和道路80余千米,新建或重建防洪建筑物200余座(处)、险工护坡5处,改善了蓄滞洪区内的安全应急避险条件,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同时,为了解决排水不畅的问题,平舆县一是以大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对县城地下管线开展大普查、大体检,并建立了三维地下管网管理系统,为管网改造和建设提供了关键信息;二是以针对性民生工程为基础,自2016年以来,对城区13条主要道路以及南环道路开展雨污分流管网改造,目前改造总长度已超过50千米,极大增强了城区排水能力,缓解了城区的水涝现象,让“城中看海”成为过去式。
平舆县以水利项目建设为契机,以智慧化手段促进河长制落地,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落地县级“智慧河长”平台。
平舆“智慧河长”平台借助移动物联网络,构建了以县域为龙头、乡镇为纽带、行政村(社区)为基石的三级河长管理体系。河长平台整合已有基础数据、监测数据和其他多源异构数据,基于大数据分析平台,消除河长治理的盲区,打破传统管护的壁垒,让河长留下有效的“巡河足迹”、做到“打卡留痕”,实现开放、共享、全民的河湖智慧管护模式。
此外,平舆县委、县政府找准水利工程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从多个角度辨析并准确把握当前水利工程需要补足的短板,以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污水治理为抓手,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创新举措,积极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截至2018年年底,累计投入资金4.317亿元,建设农村供水工程117处,受益行政村(居委会)达212个,实现了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农村集中供水率100%,自来水普及率100%,水质达标率100%;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符合平舆实际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率先示范农村污水处理新模式,并采取先易后难、试点先行带动整体提升的方式,在县城、万冢镇以及阳城镇等地8个村开展了农村污水处理试点,目前农村每天污水处理总量已达5000吨。特别是在大郭庄村等地,创新应用了“多级可调”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实现了污水处理从1500吨到3000吨多级可调,巧妙解决了乡村排污量时间变化大、空间分布散的问题。
平舆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围绕水利改革发展需求,加强人才引进、技术引进与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多科研平台共促“生态平舆”建设。引入河南蓝翎防水防护院士工作站、河南省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院士工作站、河南省水环境模拟与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水—土环境协同治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多个科研平台入驻平舆县,并投资2.2亿元,建设以王复明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建筑防护防水研究院与工程医院原型试验场,解决平舆水利规划、建设、运营中的瓶颈问题,提升平舆水利项目科技含量,助力平舆“四水同治”建设。
二是科研项目助力解决“四水同治”实施难点。基于平舆县基本水情及存在的问题,以“科研落地”为基本出发点,以直接服务平舆县“四水同治”建设为目标,积极开展了“城镇水系治理与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平舆县水土联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多项课题研究,创新性地提出“智慧水利+多技术融合”治水模式和“水土联治”基本思想,其项目应用获得了2019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是青年博士队伍服务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在平舆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来自多家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批不同领域、具有一流学术素养的青年博士组成团队,积极参与到“四水同治”建设中,围绕平舆县“四水同治”建设先后取得二十余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十余项发明专利的学术成果,大幅提高了平舆县科技创新效能效力,强力推动了平舆县水利高质量发展。
四是专家团队助力平舆县水利高质量发展。先后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王复明,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钟路华、海智计划专家刘长生教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蒋云钟教授、王春雨教授等著名水利行业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其中,王浩院士先后两次莅临平舆,就县域水利系统治理有关问题,从理念、观念、理论、技术、措施等多个维度对平舆县“四水同治”作出了科学解答,扩大了平舆县水利建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