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水利报:河南:现代水网润中原 豫水扬波启新航

本文来源:   综合部     发布时间:  2023-01-17 10:28:13

中国水利报 2023年1月14日 第5245期

  □ 李乐乐 彭可 国立杰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国内考察来到红旗渠,就新时代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希望,河南省水利人倍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

  河南省最大的灌区——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试通水;前坪水库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为淮河流域沙颍河支流北汝河安澜增添一道屏障;继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后,国内在建规模最大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全线试通水……

  2022年,河南省各地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扎实有力的工作举措推进水利建设,以红旗渠为榜样,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项目为王,统筹推进“四水同治”“五水综改”,推动全省水利蓬勃发展。

  兴利除害 加快构建现代水网

  八横六纵,四域贯通。2022年,河南省政府批复《河南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描绘了全省现代水网建设的框架体系。

  河南水网肩负着保障京津冀供水安全,保障黄河、淮河及海河下游防洪安全的重要责任,是“四横三纵”国家水网核心区。从此前“三横一纵、四域贯通”,到如今《规划》提出“八横六纵、四域贯通”,河南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规划更加完备。

  八横,即黄河、淮河、沙颍河、洪汝河4条自然水系,南水北调豫北供水、郑州都市圈供水、引黄入卫(西霞院-卫共)、大运河(伊洛河-通济渠)4条输水通道,构成8条东西向重要输排水通道。六纵,即唐白河、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引黄入冀补淀、引江济淮、小浪底南北岸、淮水北送-引黄输水通道,构成6条南北向重要输排水通道。四域贯通,即以“八横六纵”主骨架为基础,通过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黄河、淮河等上连国家水网;通过拓展输配水通道下接市县水网,实现四个流域互联贯通,长淮黄海“四水”调配。

  根据《规划》确定的总体布局,河南省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和河南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系统观念,以国家水网为依托,以水网建设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化、工程化、方案化为抓手,通过联网、补网、强链,加快建设省级水网,同步推进与市县水网联通,形成“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河南现代水网,筑牢畅通国家水网(河南段)主骨架和大动脉,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规划》从建设、管理、改革和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了高质量打造水资源配置网、高标准构筑防洪减灾功能网、高水平构建水生态功能网、高层次打造数字孪生水网、高协同创新现代化水网管理等五方面的重点任务,安排了水资源保障、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南水北调“三个安全”(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保障、智慧水网建设等五大类66个重点水利项目。

  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成多功能现代水网体系,与国家骨干水网全面互联互通,市级、县级水网加快构建,水资源调蓄和调配能力及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水网工程智慧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全省水安全基本得到保障。

  服务大局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编制完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体系,明确了构建“一轴两翼三水”的黄河水安全保障总体布局。

  河南省加快建设小浪底南北岸、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和西霞院输水灌溉等四大灌区,发展和改善引黄灌溉面积516万亩。对重点支流实施“一河一策”整治,实施综合整治项目422个,已治理省内黄河流域水土流失127平方千米,新建及除险加固淤地坝35座,黄河出境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以上。

  一条“大河”波浪宽,润泽中原整八年。2022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8周年。8年里,优质甘甜的丹江水奔涌进入河南成千上万寻常百姓家,2600万人直接受益,同时滋润了流经中原大地的26条江河湖泊。

  近年来,河南省持续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出台《加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意见》,理顺管理体制。学习红旗渠修建引调水工程的精髓,全力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一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引调水工程,16万库区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移民搬迁“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攻克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完成沙颍河渡槽、穿黄隧道等重大工程,建成干渠731千米、配套工程管线1048千米。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治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面积50平方千米,恢复有效库容480万立方米,连通水域5400亩。2021—2022年度调水实际供水31.33亿立方米,首次突破30亿立方米,水质始终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惠及人口2800万人。

  项目为王 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

  沃野之上,一条蓝色动脉横亘,崭新的渠道,奔涌的水流,宛如玉带。

  2022年12月30日上午,继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之后,国内规模最大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实现全线试通水。

  “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建成通水,是全省加快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的生动实践,更是治水兴水保障民生的具体体现。”河南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河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分析全省治水矛盾,科学研判治水形势,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作出“高效利用水资源、系统修复水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科学防治水灾害”四水同治的重大战略部署。2018年年底,以十大水利工程为标志的“四水同治”正式拉开帷幕。

  四年多来,经过全省上下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和建设单位的日夜奋战,破解河南“水难题”的十大水利工程成果显著,已开工的9项工程主体工程均已基本完工或取得重要进展,工程涉及防洪、引调水、灌区和生态保护修复等,这些都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利基础设施。

  十大水利工程中,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小浪底南岸灌区工程主干渠建成通水,以十大水利工程为代表的重大水利工程已经成为河南构建兴利除害现代水网的“四梁八柱”。

  截至2022年年底,十大水利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04.6亿元。十大水利工程竣工后,河南省每年将新增供水能力17.81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338.7万亩,新增补源灌溉面积402万亩。

  河南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推进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四个一批”,为稳定全省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成达效一批。小浪底南岸灌区工程2022年10月实现试通水,新增灌溉面积53.68万亩;引江济淮工程试通水,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试通水,前坪水库工程顺利竣工验收。

  加快推进一批。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供水灌溉、宿鸭湖水库清淤扩容、洪汝河治理等重点工程2022年年底前主要建设任务落地;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河道疏浚和堤防填筑,袁湾水库成功截流。

  开工建设一批。2022年第二、三季度分两批次开工建设汉山水库、黄河故道一期水生态治理工程等31个重大项目;计划再集中开工昭平台水库扩容、卫河共产主义渠综合治理等12项重点水利项目。

  谋划储备一批。谋划水资源保障、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南水北调“三个安全”保障、智慧水网建设等五大类66项近远期重点水利项目。

  人民至上 切实办好民生水利

  河南省学习红旗渠民生为本理念,聚焦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两大中心任务,加快发展民生水利。

  全力保障安全饮水。河南省已建成21119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7600万农村居民实现了集中供水,全省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4%,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5%,农村饮水问题实现动态清零。河南省水利厅连续3年在全省脱贫攻坚和定点扶贫工作考核中,均获得“好”的等次,位居省直单位前列。

  深入推进农村供水“四化”。加大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入,河南省886万人用上地表水,濮阳市及安阳市滑县、内黄县、汤阴县已实现全域通水。河南省三个项目入选水利部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两手发力”典型经验案例。

  积极开展大中型灌区改造。年度投资15.68亿元,完成26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任务,恢复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17.38万亩,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2022年,河南省扎实做好水旱灾害防御,有效应对淮河干流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春汛,获得省委书记楼阳生批示肯定。强化“五预”(预报、预警、预判、预案、预演)措施,落实预警“叫应”机制,精准科学调度出山店、盘石头、宿鸭湖、前坪等水库预泄、拦洪,实现了水库上游不受淹、大坝工程和下游河道保安全,有效应对全省11次较强降雨过程。

  河南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先后两次启动省级水旱灾害防御(抗旱)Ⅳ级应急响应,全力保障抗旱用水,全省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5.93亿元,调度水库灌区抗旱供水11.56亿立方米,抗旱浇灌6209万亩次,解决7.36万人临时性饮水困难。

  同时,加快推进灾后重建。灾后重建规划内4312个水利项目目前已完工4307个,累计完成投资74.11亿元,占比103.9%,42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遗留问题全部整改完成,水利灾后重建在省委组织部和省重建办联合考核中获得“好”等次。

  系统治理 筑牢水利保障基础

  2022年8月,在河南省“五水综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的签约仪式上,4宗水权交易集中签约。河南省一方面持续推进初始水权确认,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常态机制;另一方面持续加强水权交易指导协调。河南省改革亮点频现,将持续发挥好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牵引推动综合改革,系统解决水问题。

  河南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也是水资源紧缺省份,解决好水的问题是重大战略问题。实施水源、水权、水利、水工、水务“五水综改”,是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全国7个国家级水权试点之一,河南探索开展的多种形式水权交易,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成为落实“五水综改”工作的重要实践。

  统筹推进“五水综改”,水源是前提,水权是基础,水利是根本,水工是支柱,水务是主业。河南省制定《河南省“五水综改”工作任务分工方案》《河南省“五水综改”2022年工作要点》,开展13个专项研究,以项目化、清单化推动“五水综改”工作部署落实落地。

  抓好水源前提,修订出台《河南省节约用水条例》《河南省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等法规,出台取水许可、规划水资源论证等系列制度,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落地机制。

  夯实水权基础,研究制定水权交易管理办法,推进水权交易增量扩容,新增结余水量转让、水库供水收费权转让、农业节水指标转让等形式水权交易5宗共3.77亿立方米,累计达成交易9宗,涉及年交易水量5.49亿立方米、交易资金8.1亿元。

  筑牢水利根本,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抢抓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机遇,河南省水利项目签约13个,总投资277.33亿元,投放基金24.4亿元,占全省总签约投放额度的11.2%。

  立稳水工支柱,完成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省级层面初步形成了“一厅、一中心、一集团”(省水利厅、省水文水资源中心、省水投集团)边界清晰、职能衔接、分工合作的政事企协同高效新体制。加快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体制改革,登封市、舞钢市等5个县(市)成功创建全国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

  做强水务主业,推广农村供水“四化”,60个试点县(市)累计完成投资163亿元,完成年度投资72亿元,新增覆盖人口300万人。

  近年来,河南省严格落实“四水四定”。一是完善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完成全省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19条主要河流水量分配和全省第二轮地下水超采区划定,首次开展并完成全省地下水水量水位管控指标、可用水量确定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分区初步成果。探索开展15条河流33个断面生态流量调度保障。二是推进地下水管理。压采地下水0.39亿立方米,完成投资6.6亿元。持续推进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累计封填取水井1.2万眼,形成压采能力8.04亿立方米。三是严格管理水资源。规范全省取用水秩序,累计核查登记取水口129.36万个,取水项目6.6万个,整治项目4.78万个,集中解决一批违法违规取用水问题。2.17万户取水户纳入用水统计调查范围。

  同时,河南省不断提升治理能力。落实省委省政府第4号、第5号总河长令,推动河南省河湖长制进入“3.0升级版”阶段。强力开展丹江口水库“守好一库碧水”、河湖“清四乱”、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和河道非法采砂等四个专项整治,累计清理整治“四乱”(乱堆、乱占、乱采、乱建)问题2852个、妨碍行洪问题1312个,河湖乱象得到有力遏制,规模性非法采砂基本杜绝。

  一部大典纵观古今,河湖水系尽收眼底。2022年7月,《河南河湖大典》正式出版发行,摸清了河南省河湖“家底”。《河南河湖大典》收录条目2353个,图片2195张,共460万字,是一部依托河南省河湖的综合性、知识性、实用性著作,全面记载了河南的自然环境、河湖水系、历史文化,记录了几千年来中原儿女治水兴水故事,系统反映了河南河湖水系的基本状况和特点,体现了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红旗渠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一直激励着河南乃至全国人民。由此催生的已连续开展26届的“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一次次掀起了全省各地大兴水利的热潮,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奠定了新时期河南水利的坚实基础。

  进入新时期,河南水利将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持续推进“四水同治”“五水综改”,全力推进新阶段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坚实的水保障、水支撑。

原文链接:河南:现代水网润中原 豫水扬波启新航 (591adb.com)

a5e3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