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报:水生态脱困的平舆样板
本文来源: 综合部 发布时间: 2020-09-12 13:29:22
水生态脱困的平舆样板
本站记者 欧阳新华
阅读提示
在河南省“四水同治”战略引领下,平舆县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携手河南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利用PPP项目渠道,斥资20多个亿进行水生态治理和修复,在今年全面脱贫的时刻也迎来水生态脱困。经过近两年的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如今的平舆水系连通,生态环境宜人,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大大提升,同时,为河长制建设打造出智慧和管理平台,形成开放、共享、全民的河湖智慧管护模式。本期生态周刊专题聚焦平舆水生态建设,解析它如何成为河南省“四水同治”的标杆。
今年2月26日,平舆县退出贫困县行列,正式脱贫摘帽。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位于河南驻马店的平原县,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同时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着一项前所未有的水生态脱困项目——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
近年来,平舆县在力争脱贫的道路上,抢抓机遇、奋发向上,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城镇建设和工业经济双轮驱动,突出招商引资,突出项目建设,突出城乡统筹,突出民生改善,努力在城市建设、主导产业、招大引强上实现突破,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在全面脱贫时刻本地经济生产总值已跃居驻马店市前列。
水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也是人居环境、生态循环的关键要素,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恶化必然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平舆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水生态环境的欠账太多,水利工程现状及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成了平舆县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满足城市防洪排涝要求
记者在平舆县水利局采访时了解到,平舆县主要的防洪排涝河道小清河在历史上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频发的洪涝灾害,给沿岸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据平舆县水利部门资料显示,小清河干流城区段虽然经过多次治理,但现状比降较缓,流速较慢,泄流能力有限,加之长期泥沙淤积,河床断面缩小,从而降低了河道原有的防洪排涝能力,涝灾严重,河道防洪排涝标准偏低,部分河段两岸堤防高度不能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
另外,随着平舆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流域下垫面发生了显著变化,改变了原有的产汇流条件。同时,原来的村镇、农田变成城市区域后,其防洪排涝标准也将相应提高。
为了给一方百姓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平舆县决定协同河南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水投”)全面进行平舆县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2017年8月,河南水投与平舆县政府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7年上半年完成项目可研编制与审批和“两评一案”编制与评审,8月份该项目由社会资本方河南水投、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联合体顺利中标并签订PPP项目合同,9月份政企双方共同成立河南水投舆源水生态有限公司(SPV公司),河南水投占股80%,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占股5%,平舆县人民政府占股15%。2018年2月,平舆县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成功入选“国家财政部第四批PPP示范项目”。
平舆县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是河南水投与平舆县人民政府以PPP模式合作共建的平舆县重大民生工程之一,是依托河南水投优势资金、人才及科研资源重点打造的河南省水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类标杆项目。
治理水污染 增强河道生态功能
据平舆县水利局负责人介绍,现状河道除了不能满足城市防洪排涝要求外,河水水质差,水体混浊,缺乏流动性,加之城区雨污混流的现象,使得含有大量污染物的初期雨水就近排入河道,给水体带来较大污染负荷。
资料显示,大部分小清河支流截污不彻底且污水处理率较低,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生活点源污染较为严重。另外,平舆县有两个污水处理厂,合计设计处理规模每日4万吨,尾水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衡量,污水厂处理排放达标的出水,实际上是新的污染源。加上小清河设置由闸坝控制,水体流动性较差,自净能力较差,极易造成污染物的富集,引发水体水华。水生植物枯萎后的残枝败叶沉积于河底或漂浮于水面,腐败分解后致使水体质量进一步恶化。
由于水体严重污染、生态水量不足等,造成河湖萎缩、河道断流,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现状水体基本已经丧失了自净能力。河道生物栖息地缺乏,生物多样性萎缩,河道生态功能呈现退化的趋势。
丰富河道景观 促进人水和谐
久居平舆城区的退休职工王海平告诉记者,以前流经城区的草河、小清河等河道景观单一、群众亲水性较差,滨水生境单调,沿河树木种类单一,缺乏生态修复和绿化,与城市市政设施、城市各类用地、城市空间环境未能有机融合。在平舆县清河街道办事处南留村,村支书曹秋生告诉记者,未进行水生态治理和修复前,小清河部分临近村庄河段堆积着大量生活垃圾,根本无河道景观可言,无法满足我们想要的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需求。因此,建设平舆县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河南水投董事长王森告诉记者,平舆县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包含河湖水系连通、水污染治理、中水回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景观等内容。工程建成后将促进平舆县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为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弥补河道信息监管平台的缺失
国家推行河长制后,平舆县暴露出相关河道信息监管平台缺失的问题。河南水投舆源水生态有限公司(SPV公司)董事长郭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推行河长制,智慧水生态信息监管平台必不可少。未进行水生态治理前,平舆县河道在线监测站点很少,覆盖面积、分布密度远远不够,尤其黑臭程度高、百姓投诉较多的河道均未建在线监测站点,大多还在采用传统的人工采样回实验室检测的方式,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郭磊告诉记者,平舆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以来,把河长制纳入河道水生态治理范围,通过数采仪、无线网络、水质水压表等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感知河流(水体)的运行状态,并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生态管理部门与水体设施,形成“水生态物联网”,可将海量水生态信息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提出相应的处理结果辅助决策建议,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水生态系统,从而达到“智慧”的状态。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坐拥河南,通达豫皖”。平舆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地处豫皖交界处,是河南省东南部对外联系的“东大门”之一,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平舆县委副书记、县长赵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河南省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后,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平舆县利用沿边优势接受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辐射与转移,并与中原经济区的其他周边城市形成合理和有效的产业分工协作。平舆县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在现有城市河道的基础上,完善河流的生态和景观功能,项目的实施契合平舆县的发展方向,能够有效改善环境,发挥区位优势,提升城市品质,带动沿线郊区城镇化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保护与修复水生态系统
水乃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未来我国面临的水安全形势将更趋严峻,传统的治水理念和用水方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十三五”是改善水功能区和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修复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推进现代水战略的关键时期。
为深入落实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河南省开展了“2017年治水攻坚年”“百城建设提质”等活动。平舆县水资源严重依赖地下水、河体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水安全保障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平舆县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本项目将建设平舆县智慧水生态信息监管平台,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智能感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进行平舆县水系信息的感知与传输、水资源调度与水环境分析决策,为平舆县河道水系信息综合管理与智能化决策、水系综合信息共享、水利工程高效运行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水环境治理前后的挚湖
提升城市品位
平舆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国车舆文化之乡。以车舆文化和稀有戏种丝弦道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了独特的平舆特色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支脉——天中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据负责平舆县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全面设计的韩立炜博士介绍,平舆县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与陈蕃公园等景点充分衔接,通过小清河水系作为弘扬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不同角度展示平舆县的悠久历史文化,并结合河道设计,将文化与景观结合,为平舆县的生态格局、文化氛围、滨水环境、城市建设品质与可持续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与机遇。
平舆县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不仅具有社会效益,而且进行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和文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水平,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真正做到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按照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六位一体的健康发展模式,建设美丽平舆,实现平舆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2日 责任编辑:郭旭帆 来源: 黄河报·黄河网